关于耶稣本性的正统观点,最早且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出现在4世纪的阿里乌争议期间。亚历山大的长老阿里乌宣称,作为神子,耶稣是被造之物,并非与父同永恒。这一观点被称为阿里乌主义。
由于教会分裂,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召开了尼西亚第一次大公会议。会议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阿里乌争议,并制定一个准确表达基督教信仰的信经。会议通过的尼西亚信经(后于381年发展为尼西亚信经)坚决肯定了耶稣基督的永恒神性,否定了阿里乌主义。信经宣称耶稣是“神出于神,光出于光,真神出于真神,受生而非受造,与父同质。”
虽然尼西亚会议正式解决了阿里乌争议,但围绕基督本性的辩论并未就此停止。事实上,在公元300年代中期,阿里乌派基督徒的数量可能仍然多于尼西亚派。直到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召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官方宗教后,这些争论才更加彻底地结束。
到了400年代,关于基督本性的争议集中在如何理解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在其一位格中的联合。451年,迦克墩会议召开,制定了迦克墩信条,被视为正统基督论的标准表述。该信条确认,耶稣基督被承认为“同一位子,完全神性也完全人性;真正的神,也真正的人。”
迦克墩信条否定了两种主要的对立观点:
- 聂斯托里主义:认为耶稣是两个不同的人格——一个是神性,一个是人性。
- 尤提克主义(或一性论):认为耶稣的神性极大地超越了他的人性,导致他只有单一的神人本性。